聯繫方式


提供企業內訓、員工協助、個人諮商與顧問方案。
課程邀約請聯絡陳主任:huei@4aspace.com(常因上課無法接聽電話,請以 mail 為主)
個人諮商皆採預約制,請 按此預約

【報紙專欄】自由時報「圖像心職場」(每月第一個星期二見報)
【廣播單元】教育電台「教育 Talk Bar」職來職往(每週三PM17:20-17:30)

2021年2月7日 星期日

疫情新常態下的個人調適

新常態的衝擊與影響「顧問,本來每年都習慣全家出國過年,結果這趟疫情已經關在台灣一年多都不能出國,感覺快要悶死了~~

「顧問,我本來跟公司申請調任到東南亞分公司,公司也同意了,可是因為疫情,公司人力暫時禁止流動,可是我原來工作也交接出去了,隨時準備該國疫情緩和下來,我就要出發。這段時間,我好幾次被通知準備出國、又暫緩,一切原本規畫好的的節奏都被打亂,我知道一切都不得已,但是很煩呀!」

「顧問,因為疫情,通勤時大家都被要求要帶著口罩,我為了避開人潮,還刻意提早半小時上班,結果要提早睡覺又睡不著,我這一年下來開始有黑眼圈,入睡困難的狀況

這一年,大家面對疫情,都辛苦了。在同仁與我一對一的會談中,我常常會聽到疫情對大家產生的影響,從過去的習慣被打破、原本的計畫被暫停、甚至生活作息、工作方式也受到了影響。對比國外受到疫情影響的各種狀況,台灣在疫情的控制中,獲得很好的成果。雖然如此,很多過去的生活習慣,面對外在環境的變動,還是多少受到了挑戰。

習慣是甚麼呢?習慣來自於過去經驗的累積,可能你當時覺得做得順手,就留了下來。或是不知不覺地重複當中,逐漸形成了習慣。有些習慣是對自己好的,有些則否。透過習慣的養成,大腦節省了許多辨識、重新決策的判斷與消耗,可以說,養成習慣是大腦加速決策,提升效率的重要功能。

這個功能,在面對新常態時受到了許多挑戰。包括你工作的方式、你跟人交流互動的模式、習慣紓解壓力的方式,可能跟以前相較,都開始產生不同程度的差別。以前可以節省注意力的決策方式,突然之間變得需要重新決策與適應,正是一個可以積極面對,調整自己的好時候。

如果你也想在新的年度,積極建立自己面對新常態的習慣。您可以參考以下的步驟:

(一)     觀察既有習慣:
觀察自己在一天的生活裡,會出現那些習慣?這些習慣,還適合現在嗎?
習慣的積累,有它的時空背景。有些可能以前對自己是好的,卻不一定適合現在的生活節奏。有些對自己好的習慣,也許需要加強強度,或是調整頻率。觀察,是調整的第一步。紀錄兩個禮拜以後,你可以回顧一下自己的紀錄,有哪些習慣,你覺得現在執行的時候跟你想要的目標是不相符合的?例如:你想要改善健康,但是習慣熬夜追劇,就是跟你的目標不一致的習慣。

(二)     設立合理目標

甚麼是合理目標呢?如果你想要調整自己的習慣,一次決定一個就好,不要設定太多目標,會讓自己執行起來非常分心,反而不容易成功。像上述想要改善健康的例子,一下子設立想從夜貓子變成晨型人的目標,難度就很高。不如一步一步地進行調整,每天睡覺的時間向前調整十分鐘,會是比較容易達成的新習慣。

(三)     累積微小成功

改變最困難的就是第一步。因此劃分成小的單位,累積每個小的成功,對養成新的習慣,更有幫助。例如上述調整睡眠時間的例子,每天向前調整十分鐘,看似很小,累積五個上班日,就已經向前調整了五十分鐘。這時要具體給自己肯定,看到自己具體有做的、已經改善的,會讓自己更有動力持續下去。

養成新的習慣需要多久呢?有人說要14天、也有說是21天、28天,或是更多,這跟要執行事情的難易度有關係。讓環境能夠匹配到行為,更有利於新習慣的養成。上述例子中,在準備睡覺前半小時,停止使用3C,調整燈光等行為,就是具體改變環境的方式。

面對新常態的衝擊,從觀察舊有習慣、設立合理目標、累積微小成功三步驟,持續累積、持續練習,衝擊,就成為改變的良機。

如果你在面臨新常態的改變過程當中,想進一步了解遇到的狀況,或是希望在調適的過程中,有顧問可以一起參與,提供你客觀的建議與討論,歡迎你預約顧問VIP諮詢,提供你一對一量身打造的方案,協助你一起面對新常態,找到新動力!

圖片來源:Science Photo Library

沒有留言: